官方网站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博

《安徽青年报》报道教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

(本网讯 俞晓雨)9月2日,《安徽青年报》第5版:“深度”报道了HJC黄金城登录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“全心全益·育云相伴”实践团队支教活动。团队总结历经七余年的全心全“益”赴马鞍山和县爱心支教团队的实地帮扶经验,不断打造“课业辅导、素质拓展、心理护航”一体两翼的支教模式,并在以往设有定时赴当地开展心理护航团辅、邀请当地儿童走进我校开展“筑梦行动”、在当地设立本科生实习基地等项目的基础上,开展一系列云端志愿服务。

652DF

受疫情影响,教科院“全心全益·育云相伴”云支教团队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,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程需求,在设置基本的课业辅导外,开展了一系列云端特色课程,新增选修课模式,由儿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参与,解锁云端志愿服务。在以往的实地教学基础上,团队丰富了实践内容,面向和县留守儿童、贫困家庭子女和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家庭子女开展支教、调研、宣讲活动,更利用网络优势添加了云读书、云旅游、云歌唱等有趣、有益的志愿活动,努力为和县儿童提供有内容、有深度的教育帮扶。教科院“全心全益·育云相伴”云支教团队在此次志愿服务中不仅为和县学生送去了温暖与帮助,获得了学生和家长高度的喜爱与认可,还提升了教科志愿者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,为基层教育事业奉献了绵薄之力。

 

现将报道全文转录如下:

悄然蜕变的公益课堂

从单一的课业辅导到不断丰富、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,最初的公益课堂变成了“筑梦工厂”,不断为孩子们的成长增添底气;从支教兼陪伴的志愿者,到更懂孩子、更爱孩子的公益人,一群志同道合的80后、90后、00后通过实践成长为育人的“多面手”;从搭建平台、指导实施的公益“管家”,到聚焦需求、精准对接的“服务者”,共青团组织在公益的道路上不断突破、不断改革,争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“好伙伴”……

近年来,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公益课堂在我省遍地开花,成了假期里孩子们的“加油站”“成长乐园”。随着时代的发展、共青团改革的深入,青少年成长需求的变化,我省各级团组织、青年社会组织、高校实践团队及志愿者们主动转换角色,整合社会资源,完善服务体系,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火热实践中,催生公益课堂的升级转型,孕育温暖有爱的花朵。

“辅导课堂”到“筑梦工厂”

8月骄阳似火,宣城市青年之家儿童服务站里热情不减,唱国歌、队歌,上思想政治课、讲红色故事、国学教育、禁毒宣传、主题绘画、户外徒步、科创实验、食育课等,活动一个接着一个,孩子们在儿童服务站里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暑假。

该站自2019年3月建站以来,90后工作人员王欢见证了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,逐渐由室内走向室外、由单一到多样、由实践锻炼到思想引领的多维度转变。王欢介绍,志愿者们在这里除了辅导孩子们课业外,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,包括参观好人馆、规划馆,争当小小扶贫志愿者。师生互动环节,在简单的游戏基础上增加了素质拓展、心理对话等内容。今年以来,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,该站创新开展了“红色基因——思想引领”主题活动课,从小培育孩子们的爱国、爱党之情,懂礼貌,知感恩,讲文明。

在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龙北社区,“四叶草公益课堂”又陪伴了孩子们一个夏天。自2016年4月开课以来,社区党委委员汪晶每年都会为了课程设计、活动策划及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孜孜探寻。

其中,“暑期成长,有我陪伴”义务教学辅导活动作为课堂的传统项目,一直深受辖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喜爱。“打造公益课堂的初衷是希望围绕留守儿童等社会热点问题,通过开展各类能力提升、拓展、补充的社会实践活动,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”。母亲节的时候,组织孩子们开展“我为妈妈做道菜”感恩活动;假期,组织孩子们参与防溺水、防近视、普法等专题知识讲座;结合文明城市创建,组织小小志愿者发放宣传资料、助力美化小区等活动。“如今,公益课堂不断升级,通过居民点单、站点接单、社区兑单的形式,开展越来越有针对性的项目。”汪晶介绍。

8月21日,HJC黄金城登录赴和县“全心全益·育云相伴”实践团队结束了一个多月的线上支教活动。受疫情影响,实践团队一改往年的线下支教为“云支教”,结对帮扶和县五十余名留守儿童、贫困家庭子女及抗疫英雄家庭子女。

学院团委书记、实践团队指导教师程啸介绍,该支教团队经过七年积累,依托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优势,已经形成了以“心灵护航”为主体,以“课业辅导和素质拓展”为两翼的课程体系。此外,实践队员还会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实际需求,针对性地设计课程,邀请留守儿童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展“筑梦行动”。在程啸看来,队员们共同努力的初心是“全心全意为孩子送去温暖、打开心扉、呵护成长”。

1FC62

2C93E

1714E

从支教“教师”变身育人“多面手”

在宣城市青年之家儿童服务站里,有一位“常客”康康(化名)。建站两年来,每逢放学、周末、假期,他都会准时来服务站报到,积极参加各类活动。然而,初次踏进服务站的康康曾经是一位由于听力障碍而略显腼腆、胆小的孩子。“每次听课,都会侧着一只耳朵,很认真地听讲”。父母离异,父亲外出务工,跟着爷爷、奶奶生活,成长中遇到困难的康康很快走进了王欢的视线。

“当我们的志愿者怀抱一颗公益之心,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服务的时候,只要看到孩子们有所收获、快乐成长,就觉得一切都有意义”。王欢希望自己可以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特殊群体的孩子,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、更人性化的服务、更温暖的关爱,然而服务的高质量意味着服务者需要更专业、更精准,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如今,主动回答问题、尝试融入同龄人的康康的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。

“我好想老师,还想让老师们给我们上课……”日前,宣城市宣州区寒亭镇“行知学堂”微信群里,家长发来一段孩子身穿舞蹈服趴在床上哭泣的视频。暑假期间,合肥师范学院16名宣城籍“小先生”通过实践活动丰富了125名小学员的假期生活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。

宣州区团委书记王小川介绍,寒亭镇“行知学堂”启动于2017年,今年的实践主题为“陪伴与互动”,主要开展安全教育、思想品德、文化常识、艺术鉴赏、趣味课堂等活动。返家乡参加实践的刘国庆告诉自己,传统的支教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日渐多元的成长需求,也满足不了大学生参与实践的价值追求。作为队长的他从活动设计到课程安排,再到队员的实践内容上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,希望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成长。

今年暑假,和县“全心全益”支教团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从传统的线下支教变成线上陪伴,不仅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,还需要更强的责任心和耐心。线上授课的过程中常常面临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干扰,一些志愿者变得有些焦虑,开始怀疑备课的质量、担心教学的效果等。随着实践的不断磨合与深入,实践队员们也在不断成长、进步。

“在实践过程中,由于周期短、规模大,实践队员想要因材施教、最大限度地提升支教效果并不容易”。程啸介绍,2019年“全心全益”实践团队在和县龙华小学教学点试点开展了“心灵档案”计划,建立儿童心理档案,帮助队员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方案,真正在实践中“受教育,长才干,作贡献”。

25D0E

21361

“管家”变身“服务者”

在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有个“志愿学堂”,支教教师是扶贫团干部和他的爱人。2018年4月,作为团合肥市委选派干部的程进到元通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、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。程进在扶贫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节假日都封闭在家,不能受到良好教育和全面发展,这对程进震动很大。“决不能让贫困代际传递”。于是,他萌发创办“周末有节课”的想法,辅导孩子功课,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兴趣。没有教师,他就动员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爱人孙雅婷前来支援。

2018年10月,“周末有节课”在村部会议室开课,起初只有六名孩子,后来发展到13名孩子,孙雅婷除辅导孩子们功课外,还教他们绘画。孙雅婷作为两个幼儿的母亲,每到周末都往返合肥市与元通村之间,一坚持就是三年。

2019年,在团合肥市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,程进将“周末有节课”改建成“志愿学堂”,有了固定的场所,内设活动小广场、“明心书屋”“续梦画室”等,还配备了电脑、投影仪、空调等设施,藏书一千多册,多位志愿者开设了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绘画、书法、发明制作等课程,“志愿学堂”成了孩子们的“成长乐园”。如果说“志愿学堂”的建立是一对年轻夫妻的公益情怀,那么如今它的发展壮大则凝结着全社会的温暖。

截至目前,团宣城市委、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依托公益用房、青年之家已经在各市(县、区)先后建立了五个儿童服务站,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。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龚玲介绍,建站的初衷是发挥共青团的社会功能,为留守、流动、双职工家庭儿童提供服务,引导青少年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。最初,儿童到站少、志愿者招募难、缺乏专业授课教师等问题曾制约着服务站的发展,但是依托共青团资源,服务站开始与众多社会公益组织合作,吸纳了各行各业的志愿力量,品牌效应不断扩大。

汪晶坦言,在“四叶草公益课堂”实施过程中曾遇到诸多困惑与“瓶颈”,如缺乏专业的志愿力量、活动缺乏创意和吸引力等。2018年,“四叶草公益课堂”在社区党建联盟的引领下,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将之前小、零、散的志愿服务队伍整合成10支“梦”志愿服务队,集思广益创新开展各类活动。

如今,“全心全益”支教活动初步实现了常态化、制度化、稳定化开展。在和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、项目发起人马宁的记忆里,初期支教成员不稳定、教学方式不统一,更多依据志愿者个人能力的境况至今历历在目,“可以说十分艰难”。2015年以来,他主动对接团组织、联系高校,先后争取到HJC黄金城登录、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、安徽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实践团队的支持,才让项目更稳定、更丰富、更专业。

“辅导课堂”到“筑梦工厂”,从支教“教师”变身育人“多面手”,从“管家”变身“服务者”……公益课堂从形式到内容都实现了量与质的蜕变,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助推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最终将惠及每一位渴望成长的人。

28A48

 

原文阅读地址:

安徽青年报》:

http://epaper.ahyouth.com/paperdetails.php?CurrPeid=1843&CurrSid=16860&newsid=50995&from=singlemessage

 

点击: 编辑:程啸 预审:张如华 终审:张如华 添加:程啸 时间:2020-09-03